您现在的位置是:丁香五月天论坛 > 历史纵横
晨钟暮鼓:和尚敲钟里的千年修行智慧
丁香五月天论坛2025-11-05 14:40:24【历史纵横】2人已围观
简介“晨钟暮鼓”四字,如同一记穿越千年的钟鸣,早已超越了寺庙晨昏的仪式感,成为中国人精神世界里的永恒坐标。而这“和尚敲钟”的典故,藏着比声音更深远的修行密码——它不仅是佛教寺院的作息信号,更是一场关于生命
“晨钟暮鼓”四字,晨钟如同一记穿越千年的暮鼓钟鸣,早已超越了寺庙晨昏的和尚仪式感,成为中国人精神世界里的敲钟千年永恒坐标。而这“和尚敲钟”的修行典故,藏着比声音更深远的智慧修行密码——它不仅是佛教寺院的作息信号,更是晨钟一场关于生命觉醒的实践课,在钟摆起落间,暮鼓教会我们如何在喧嚣中守住内心的和尚宁静,在浮躁中校准生命的敲钟千年刻度。当木槌敲响铜钟的修行刹那,那回荡的智慧声响里,有晨露的晨钟清冽,有暮霭的暮鼓沉凝,更有无数僧人用岁月打磨出的和尚生命哲学。
晨钟暮鼓:从修行仪轨到文化符号
在佛教传入中国的早期,“晨钟暮鼓”最初只是寺院僧人的日常修行仪式。《百丈清规》记载,僧人每日清晨于“钟楼”击鼓,傍晚于“鼓楼”敲钟,以声为号,提醒僧众起床、诵经、劳作、止息。这种“晨钟暮鼓”的制度,本质是对“无常”的警觉:清晨的钟声驱散昏沉,如同唤醒沉睡的生命;傍晚的鼓声沉淀杂念,恰似为一天的行住坐卧画上圆满句点。久而久之,钟声不再只是声音,而是一种“修行的时间锚点”——敲钟时需心怀恭敬,听钟时当观照自心,让每一声回响都成为对“当下”的深刻凝视。

唐代诗人杜甫曾以“晨钟云外湿,暮鼓雪中寒”描绘钟声的穿透感,而“晨钟暮鼓”作为成语正式流传,则源于宋代苏轼的典故:他在《赠上天竺辩才师》中写道“我欲过西湖,湖水亦可渡。应逢辩才老,试问维摩语。不须论余生,且向今晨暮。”这里的“今晨暮”,暗合了寺院晨钟暮鼓的节律,后被文人雅士引申为“提醒人珍惜时光、恪守本分”的隐喻。从宗教仪轨到文化符号,“和尚敲钟”的故事,就这样在历史长河中完成了从“修行工具”到“人生箴言”的华丽转身。
古寺钟声里的修行密码:一个关于敲钟的禅意故事
唐代终南山深处,有座名为“静思寺”的古刹。寺中有个年轻僧人法号慧能,初入寺时,总觉得“敲钟”是份再简单不过的差事——每日清晨,他握着沉重的木槌,机械地敲响“咚、咚、咚”,声音响彻山谷便觉任务完成。可师父慧远长老看在眼里,却从不点破,只是在一个雪夜,让他去敲一百零八下晚钟。
慧能起初不以为意,提着木槌便往钟楼走。雪粒子打在脸上,他越敲越急,手臂酸痛得像灌了铅,“咚——”“咚——”的钟声在寂静的雪夜里回荡,可他总觉得“钟声”空洞,像砸在石头上,没有半分暖意。敲到第七十三下时,他实在撑不住,瘫坐在钟楼台阶上,望着漫天飞雪发呆——这才惊觉,自己只顾着“敲钟”这个动作,却从未想过每一声钟响究竟要传递什么。
这时慧远长老的声音从身后传来:“孩子,你以为钟是被木槌敲响的吗?”慧能茫然摇头。长老接过木槌,沉声道:“你听,这钟里藏着寺外的晨雾、山涧的流水、老樟的年轮,还有你师父我这双眼睛看见的、心尖上记着的一切。若你心不静,敲钟时杂念纷飞,钟声响得再响,也只是扰乱山林的噪音;若你心清净,哪怕轻敲一下,钟音也能穿过云层,唤醒沉睡的山河。”说着,长老轻轻落下木槌,“咚——”一声,钟音如月华流淌,仿佛带着雪的清寒、木的温润,甚至能听见钟体深处传来的、岁月打磨的嗡鸣。
慧能怔住了。原来“敲钟”不是“做动作”,而是“修心”:敲钟前需净手焚香,是对器物的敬畏;敲钟时需屏息凝神,是对当下的专注;敲钟后需闭目聆听余韵,是对“因果”的觉察。这一百零八下钟声,实则是一百零八个“观呼吸、断妄念”的修行时刻——每一声钟响,都是一次对“我是谁、我在做什么”的叩问,直到慧能在雪夜里敲完最后一下,终于明白:真正的钟声,从不在钟体,而在敲钟人的心里。
钟声之外:现代人的“敲钟”启示
当我们在写字楼里被闹钟惊醒,在地铁里被手机刷屏,在深夜被工作消息淹没时,或许该问问自己:我们是否像曾经的慧能一样,把生活过成了“机械敲钟”的流程?“晨钟暮鼓”的智慧,本质是教我们在喧嚣中找到“时间的节点”,用规律的节奏对抗浮躁的惯性。
对现代人而言,“敲钟”可以是清晨的一杯温水,是睡前的十分钟阅读,是深夜的一次冥想——这些看似微小的仪式,恰如钟声般提醒我们:别让生活的节奏被外界裹挟,要主动在“动”中寻“静”。就像古寺的僧人不会让钟声被风雪掩盖,我们也该在自己的生命里,为内心保留一个“敲钟”的时刻:当压力袭来时,用一次深呼吸“敲响”平静;当迷茫徘徊时,用一个目标“敲响”方向;当欲望滋生时,用一份正念“敲响”觉察。
如今,当我们再次听见“晨钟暮鼓”的成语,听见“和尚敲钟”的故事,脑海中浮现的不应只是古老的钟声,更该是一种生命态度:不执着于“敲钟”的形式,而专注于“敲钟”的本质——在每一个当下,做自己生命的“敲钟人”,让每一声回响,都成为对内心的温柔唤醒。
千年古寺的钟声或许早已消散在时光里,但“和尚敲钟”的智慧,却像一颗种子,在每个渴望清醒的灵魂里生根发芽。愿我们都能听见那穿越千年的钟鸣,在自己的生命里,敲响属于当下的、最真实的声音。
很赞哦!(855)







